EMI電磁干擾對醫療儀器可靠度的影響與改善對策

2025-10-14

醫療設備為何特別容易受到EMI電磁干擾影響?


在醫療環境中,設備之間的穩定通訊與精準數據至關重要。從心電圖機、監測儀、輸液幫浦到核磁共振儀(MRI),所有儀器都仰賴精密的電子系統與感測器協作。然而,這些設備也最容易受到 EMI電磁干擾(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) 的威脅。當電磁波能量干擾儀器內部電路運作時,就可能造成量測誤差、系統重啟、警報誤觸,甚至延誤醫療判斷,影響病患安全。

醫療環境中的EMI來源極為複雜。例如,手術室內的高功率電刀、影像診斷設備、無線網路基地台、手機、甚至醫療床馬達都可能成為干擾源。根據研究,EMI在醫療場域中最常見的影響包括:監測數據異常、感測器跳針、訊號丟失、控制器誤作動等。這些問題即使只發生幾秒,也足以對臨床操作造成危險。

因此,國際標準機構針對醫療設備制定了嚴格的 EMC(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) 要求,例如 IEC 60601-1-2 標準,規範醫療儀器在強電磁環境中必須能穩定運作。這意味著製造商必須在設計階段就考慮EMI電磁干擾的防護策略,否則即使功能再先進,產品仍可能因不符合法規而無法上市。

 

提升醫療儀器抗EMI能力的改善對策


為了確保醫療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,工程師需從硬體設計、電磁防護與系統驗證三方面著手,全面降低 EMI電磁干擾 風險。

一、設計階段的電磁防護規劃
在電路設計初期,就應考慮干擾控制。使用多層PCB結構可有效隔離高頻訊號層與電源層;高速訊號應採差動走線(Differential Pair),並保持迴路最小化,降低輻射能量。對電源模組與訊號線路,加入 濾波器(Filter) 與 鐵氧體磁珠(Ferrite Bead),可抑制傳導雜訊。同時確保接地層完整,避免產生浮地電位差造成共模干擾。

二、外部屏蔽與接地策略
針對關鍵模組(如感測器、放大器、數位處理單元),可採用 金屬屏蔽罩(Shielding Can) 或導電塗層包覆外殼,阻擋外部輻射干擾。若設備需保持輕量化,可選用 導電布、銅箔膠帶 或 吸波材(Absorber)。此外,所有屏蔽層與機殼需正確接地,形成完整的電磁屏障。特別是在醫療車或可攜式儀器上,接地結構需兼顧安全隔離與導電效率。

三、強化抗擾度與測試驗證
除了降低干擾源,也要提升儀器的抗擾能力。可在電源輸入端加入 浪湧抑制器(Surge Protector)、靜電保護器件(ESD Protection),防止突波電壓損害電路。完成設計後,產品必須通過 EMC測試,包括輻射抗擾度(RS)、靜電放電(ESD)、電快速瞬變(EFT)與射頻干擾測試(RFI)。在模擬測試中,會讓儀器暴露於高強度電磁場下,以確認系統是否能維持穩定運作。若發現異常,工程師可根據頻譜分析結果調整屏蔽結構或濾波參數。

四、醫療現場的實際部署注意事項
即使產品通過測試,在臨床現場仍需留意設備間距與電源佈線。避免將高功率設備與監測器並聯同一電源插座;若必須共用電源,應加裝隔離變壓器與濾波器。同時維持無線設備(如Wi-Fi基地台或無線傳輸模組)與關鍵醫療儀器之間的安全距離。

總而言之,EMI電磁干擾對醫療儀器的可靠度影響深遠,它不僅是技術挑戰,更與臨床安全息息相關。唯有從設計源頭到最終使用環境全面防護,結合良好的屏蔽、濾波、接地與測試策略,才能確保醫療設備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穩定、準確且可靠地運作。

文章引用自:

TOP